4月18日是国际古迹遗址日,今年的主题为“遗产与气候”,旨在推动全世界关注气候变化对于文化遗产保护带来的挑战。日前,由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指导,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科技保护专项基金联合行业多家单位,在沪以连线方式举办了“气候变化与不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主题论坛。多位来自上海及国内文化遗产保护行业的专家、学者,围绕着“风险管理”“预防性保护”“遗产地监测”等话题,共同探讨气候变化大背景下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
全社会参与 创新文物保护新路径
近年来,“防患于未然”的保护思路在全球文保领域逐步形成共识,并成为当下行业最为重要的课题之一。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预防性保护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研究中心总编、上海建为历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滕磊提出未来的文物保护性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参与,除了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建立的规范、有效管理模式,还需开展跨学科、跨部门合作,完善监测预警机制,全面提升技术、管理和应变能力,并积极探索“预防性保护专项基金”“文物 保险”等创新模式,鼓励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
作为国内文物预防性保护技术应用的领军人物李晓武,则认为构建不可移动文物的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是实现预防性保护的重要举措。他以庐山国家公园遗产地(文化遗产)监测预警系统为例,分析了在风险管理理论和现代科技支撑下,庐山世界文化遗产预防性保护体系构建的路径和特色,为国内遗产地预防性保护的一个借鉴范本。
庐山世界遗产世界地质公园监测预警中心主任熊焰也提到,庐山气候特殊,全年有180多天是雨天或雾天,“不识庐山真面目”对文物保护即是一个挑战,也打开了文旅融合的新想象。“遍布庐山的监测系统既能为专家、工作人员提供实时数据和决策依据,同样它也是一幅很优美的数字作品,公众游客通过监测中心可以欣赏到不同角度的庐山风景。”
图为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研究中心总编、上海建为历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滕磊
图为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科技保护专项基金管委会副主任、上海建为历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裁李晓武
全球预警 重新审视气候变化影响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秘书处主任燕海鸣指出,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遗产地都遭受到了不同程度来自气候变化的威胁。例如,澳大利亚的大堡礁由于气候变暖、海洋酸化等影响,它的海洋生物和生态系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衰退,2021年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曾建议将澳大利亚大堡礁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尽管最后没有列入,但该遗产地遭受巨大损害的事实已经是共识。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文化遗产管理研究专委会秘书长魏青也表示,国内不少自然遗产也正遭受着气候灾害的威胁,“像鼓浪屿这样的岛屿世界遗产,对它来说风险、威胁和破坏力量最大的是台风的灾害问题。我们在申遗成功后建立了台风监测系统,除了尽可能避免遗产资源受到直接破坏,更希望能提升当地应对灾害的能力,加快恢复灾后秩序。”
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原副总工程师王立平也坚定认为,气候变化下的不可移动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是将来遗产保护发展的一个必由之路,“当前我们的工作方针仍是抢救第一,但从被动走向主动的趋势不可改变,这与社会的进步一样。”
图为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秘书处主任燕海鸣
“今古集”文化讲坛活动是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科技保护专项基金针对开展文化遗产社会教育的一次创新尝试,旨在提升公众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促进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此次主题论坛也是“今古集”文化讲坛的开篇之作,今后论坛还将围绕着城市更新、文旅融合、红色传承中的文化遗产保护等议题,邀约行业知名专家、学者展开讨论和对话,为文物爱好者提供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